前段时间,我收到学校的邀请,作为“五老”去参加采访录制。自2024年退休后,这是我第一次正式回到学校,在回学校的路上,心中尽是忐忑,那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感觉,恰如退休时那般。采访我的是几个小同学,都是新面孔,脸上尤见稚嫩,采访时间不长但也不短,却恰恰让我回想起了我这几十年的悠悠岁月。
还记得那是1986年,那时我刚参加完公招考试,在家等待着结果,深秋的风已然有些刺脸,水有些浸骨,这种未知的等待总是让人心焦,好的是结果是尽人意的,我被分到了雅安卫生学校,那年我17岁。
在雅安卫校,我担任实验室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微生物学》课程的实验准备工作。这份工作并不轻松,每一次实验从试剂调配到仪器调试,从安全预案制定到流程预演,都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堪称一项艰巨的任务。且当时学校教具极度匮乏,许多实验器材都需我们亲手制作。既要让教具制作得精准无误,又要考虑如何通过它们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晦涩的理论知识,这常常令人绞尽脑汁。然而,如今回首,那些在繁重教学工作中,与同事们一起挑灯夜战、反复调试教具,苦中作乐互相打趣的时光,竟是那样温暖而珍贵,成为了我生命中熠熠生辉的篇章。
不久,初出茅庐的我,怀揣着年轻人特有的锐气与锋芒,踏上医学检验专业的讲台。彼时的系主任罗江灵老师是一个典型的“老学究”——她治学态度严苛,对教学质量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犹记当年,我曾暗自抱怨过这般精益求精的教学风格:“不过是传授知识,学生听懂即可,何必如此苛责?”现在想想,无非是年轻时心气高,沉不住气,有些“跳脱”罢了。仍清晰记得无数个深夜伏案修改的教案手稿,那些被反复推敲的教学环节设计,恰似一把无形的刻刀,在日复一日的雕琢中,将“严谨治学”的职业品格深深烙印进我的教育生命,当昔日抱怨化作今日顿悟,才惊觉那些被年岁滤去的青涩与跳脱,早已在时光里沉淀为珍贵的成长注脚。
2000年,新世纪的曙光初绽之时,我接手了那届医学检验专科班。至今仍清晰记得当时班里的学习委员谢晓静,如同嵌入时光的一枚书签,在我的记忆里始终鲜活得发亮。这姑娘身上有种罕见的沉潜气质:课堂上,她的目光始终追随讲台,笔记记得细密如织;课后常能看到她抱着课本出现在办公室门口,眼眸里盛着追根究底的光。与如今一些浮于表面的孩子不同,她的好学带着《送东阳马生序》里 “以中有足乐者”的纯粹 —— 曾见她为弄明白一个检验原理,在实验室待到月上中天;为核对一组数据,把泛黄的专业书翻出了毛边。
这份近乎执拗的坚持终有回响。毕业时,她手捧 “省优秀毕业生”的证书站在我面前,阳光透过窗棂落在她微微泛红的眼眶里。那些她伏在课桌上奋笔疾书的晨昏,早已在岁月里酿成了属于青春的甘醴。作为班主任,看着这个总在课间追着老师问“为什么”的姑娘,我真心为她感到高兴。
2002年,注定是镌刻在学校发展史册上的重要坐标,这一年,不仅是我投身教育事业的第16个年头,更是学校在时代浪潮中迎的华丽转身的重要时刻。
回溯过往,1951年3月,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的大背景下,学校前身西康省卫生技术学校应运而生,承载着为新生政权培养基层卫生人才的使命。1962年更名为四川省雅安卫生学校,标志着学校在专业建设与教育教学上不断走向规范。到了2000年,正值国家大力推进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之际,学校前身之一的雅安教育学院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先后合并雅安财贸学校、雅安地区农业机械化学校以及雅安地区工业局技工学校,组建新的雅安教育学院,这一系列举措正是国家优化职业教育布局、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缩影。
2002年4月,在国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战略指引下,雅安教育学院与四川省雅安卫生学校强强联合,组建雅安职业技术学院。从建新路、青年路到经开区,三个校区的延续不仅是办学空间的拓展,更彰显着学校紧跟时代步伐。此后,学校不断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层次的决心;从最初的中专教育,到跻身高职行列,再到设立本科层次办学点,学校发展的每一步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同频共振。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始终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源源不断地为社会输送医务工作者,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着坚实力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鲜活见证。
很荣幸能以见证者、亲历者乃至建设者的身份,在学校发展历程中遇见诸多温暖印记:曾有同学因就业需要,我们以信任为契担保发放毕业证;亦有并肩工作数十载的同仁,在岁月里凝成知己挚友;在这里严谨、敬业和担当是我最大的收获。
回望教学场景的变迁更令人感慨:从当年手写板书的粉尘飞扬、刻蜡纸时的油墨染指,到如今智能化一体机的光影流转;从自制玻璃试管教具的匠心打磨,到如今实验室里高效液相色谱仪、质谱仪的精密运转——这些器物的迭代不仅是办学条件的升级,更映照着学校在职业教育赛道上的铿锵步履。
三十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希冀学校在时代浪潮中破茧成蝶,朝着更辽阔的教育天地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