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岁月的洪流中,中国医疗事业的发展,是无数医者用青春与热爱浇筑的长卷。雅安职业技术学院的刘俊钦、荣楠两位老师,以半世纪、一甲子的从医岁月,成为这幅长卷里动人的注脚,让我们得以触摸中国医者的温度,读懂医疗传承里的责任、坚守与对时代的拥抱。
一、刘俊钦:半世纪医路,暖了时光,传了匠心
(一)初遇医学,接住前辈的光
1956年,青春年少的刘俊钦踏入医学门槛,像握住一把传承的火炬。从学习时的求知若渴,到留校后外科转皮肤科的摸索,他的成长始终有前辈的身影相伴。汪敏康等川医退休教授坐诊时,那专注问诊、细致看诊的模样,像无声的教诲,让刘老师懂得:医学不只是知识,更是一代代人的接力。后来,当坐在诊室里,站在讲台上的他一边给患者看病,一边把经验拆解成通俗易懂的话作为教学经验分享给同学们,“有经验才有教学才更能让同学们听得进去”,他说这话时,眼里闪着光,那是对传承最质朴的热忱。
(二)深耕皮肤专科,守成亦创新
参与皮肤科建科60年,刘俊钦老师把自己活成了科室的“活历史”。带教学生时,他总爱拉着年轻人的手,从怎么和患者唠家常问清病情,到拿着笔在处方笺上画病理图讲治疗,细致得像在雕琢一件艺术品。遇到复杂的皮肤病症,他也会犯难,但从没说过“算了”。为了让外地慕名而来的患者看好病,他查资料、问同行,折腾好几天,就为找到更有效的诊疗办法,为了记载更多各样未见的病例,自费买胶卷拍下病例。在他心里,皮肤科是自己的“孩子”,看着它从默默无闻到吸引四方患者,那种成就感,比治好多少病都来得珍贵,也让“专科要精、要专”的理念,在学生心里生了根。
(三)眺望未来,盼传承不断线
从医几十年,刘老师最放心不下的,还是医学传承。他总说,现在内科、外科竞争大,可咱皮肤科得守住、得突破。看着年轻医生成长,他像看自己的孩子赶考,既盼他们快些独当一面,又怕他们丢了老一辈的严谨。他期待内科往糖尿病科、外科凭皮肤科闯出路子,不是为了争名头,而是想让后来的医者,都有能扎根、能传承的“根据地”,让医学的火种,在专科的土壤里,一直烧下去。
二、荣楠:一甲子坚守,藏着热爱,连了古今
(一)家学引路,医学是心底的光
荣楠老师打小就生活在医学氛围里,家族里长辈问诊、抓药的身影,像磁石吸引着他。1965年从山东医科大毕业,回到县里从基层做起,他把“怎么当好医生”这件事,做得格外认真。每次教年轻医生,他都爱讲家族里的学医故事,“咱们学医,不只是找份营生,是接过前人的责任” 。这份从家学里来的初心,让他在手术台、诊室里,始终带着温度,治病也治“心”。
(二)临床摸爬,把匠心磨成日常
在临床摸爬滚打60年,荣楠老师把“不误诊”刻进了骨子里。手术前,他总爱抱着资料反复看,就怕漏了啥;遇到难诊断的病,他就回归最基础的问诊、望闻问切,像老中医瞧病那样,一点点“抠”线索。有回碰到鞘膜积液的患者,他凭经验和细致检查,揪出“与腹腔相通、肝硬化”的病根,患者康复时的那句“谢谢”,让他觉得所有辛苦都值。他常跟学生说,临床是最好的老师,得带着敬畏、带着热爱,把每一天的诊疗,都当成传承医学严谨的课堂。
(三)拥抱新科技,给传承开扇窗
荣楠老师虽从医一甲子,却一点不“守旧”。他总鼓励学生:“别怕,大胆用 AI、Deepseek这些新玩意儿!” 他说,AI 能一下子调出好多文献、病例,就像给大家找了个“超级助手”;Deepseek模拟的临床场景,能让年轻人少走弯路。在他眼里,传统医学的根不能丢,但也得给传承开扇新窗,让科技当桥梁,把老一辈的经验和新时代的智慧,拧成一股绳,让医学传承跑得更快、更远。
(四)盼基层医疗,接上时代的力
聊起未来,荣楠老师最念叨还是我们新时代的医学生。莫要嫌弃医学的枯燥,希望我们能够努力学习成为守护患者健康的栋梁。“咱基层医生,守着的是老百姓最实在的健康。” 他总说,只有设备跟上、人才够硬,医学传承的力量,才能真正落在基层,护好大家的健康,让医学的温暖,实实在在普惠到每一个人。
从刘俊钦老师半个世纪的温馨传承,到荣楠老师六十载的深情守望,我们感受到了中国医者的“情怀”与“责任”。他们如同医疗征途中的繁星,以岁月的沉淀温暖病患、传递匠心,同时拥抱科技进步,为传统医学注入新鲜活力。这股光芒,指引着中国医疗事业从历史走向未来的征途,让我们见证,无数医者以爱为航标、以传承为动力,承载着守护生命的重任,向着更加温馨的彼岸前行。这份医者的温情与担当,正是在“读懂中国”的过程中,最触动人心的医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