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五老风采①】陈明:微光成炬,咫尺亦千里

信息来源:离退休处 作者:李佳璨 一审:王瑜 二审:王侃 发布日期:2025-10-29 点击数:


编者按: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在这个饱含敬老与感恩深情的传统节日里,我们诚挚推出“‘五老’风采”专栏,向为学校发展倾注毕生心血的前辈们致以崇高敬意。

本专栏将通过师生访谈,带您走进一个个温暖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正是学校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他们的奋斗足迹深深镌刻在学校发展的年轮中,他们的育人智慧与高尚师德,已成为激励后学、赓续文脉的宝贵精神财富。

我们期待通过这些温暖的讲述,引领师生从前辈身上汲取智慧、品格与力量,在他们不改初心的银发年华里,收获启迪与感动。愿这份敬意,化作我们砥砺前行的实际行动;愿这些故事,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蓬勃动力。



题记

有人说,人生是一场与目标的赛跑,有人穷其一生与“成功”相差一厘米,有人拼尽全力才触到理想的边沿。而这一厘米,也可以是个人与时代的距离,是教育者与强国梦的共振,更是代际传承的永恒命题。



儿时的一厘米:从稻草铺到知识的山巅

陈明老师与“一厘米”的初遇,始于小学课堂。

那天,语文老师在黄土黑板上用粉笔写下“cm”,打趣地说:“陈明啊,这两个字母,既是你名字的拼音缩写,也是厘米的英文缩写,看,一厘米就是这么长。”说罢伸直大拇指和食指比划了一个长度。“啊,才这么一点点?”失望的小陈明摊开左手掌心,用右手手指反复勾勒字母的弧度,仿佛要将这微小的单位变长一点刻进生命。

家境贫寒如影随形:稻草堆成的床铺、营养不良的瘦骨、照得清人影的各种瓜菜稀饭。但陈老师从未停止跋涉——清晨,他踩着露水走向学堂,田野间的小脚印连成一条路;夜晚,月光透过窗棂,照亮煤油灯下少年的作文本和清澈的眼神。偶尔一碗酸辣少油的川北红薯凉粉,是母亲对他夜读提神的疼惜。

他对着大山举起双手,指尖相触又分开,一厘米的缝隙里,藏着对山外世界的渴望。

这一厘米,是苦难与知识的距离,是用坚韧跨越的命运鸿沟。


中年的一厘米:从讲台到心灵的桥梁

成为教师后,陈老师站在讲台上,望见台下青春的面庞,仿佛看见曾经的自己。

小学老师的声音回荡在耳旁:陈明,你看这一厘米虽然短,但无数个一厘米加在一起就可以很长很长。是啊,教师生涯没有太多的宏大叙事,只有对教学教育的点滴倾注。平凡累积,也可千里。

从教四十载,他与学生始终保持着“亦师亦友”的默契:课堂上,传道、授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欢迎辩驳,其理自现;下课后,娱乐、生活,无一不管,管得坦然:当学生因“哥特风”纹身贴沾沾自喜时,他端来温水,轻轻擦拭,既关心伤口感染,也抚平浮躁的棱角;当学生骑自行车太快弄丢勤工俭学获得的劳务费时,他偷偷打听好金额,让夫人去女生宿舍找到学生送上费用,撒谎说是刚捡到的;当学生旷课偷溜网吧时,他比家长更早出现,用“奖励集章法”引导学生回家做家务、在班里值周,在劳动中理解父母的不易。“你以为老师、父母不理解你,其实这中间只有一厘米的距离——需要相互靠近,才能触摸彼此的心。”

他对着天空举起双手,指尖相触又分开,一厘米的缝隙里,藏着代际理解的密码。

这一厘米,是讲台到心灵的桥梁,是用温度铸就的教育真谛。


现在的一厘米:从时代到未来的接力

陈老师的“一厘米”,从未止步于课堂。

5年四川省人大代表、10年雅安市政协委员,10年学校民盟支部负责人,5年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提案委主任,3年教学督导,长期兼任学校校报编辑,他为教育创新、教育公平奔走呼吁;6次带队赴甘孜州雅江县支教,他用知识照亮偏远山区的未来;数次捐资助学,他仿佛看到了多年前油灯下的自己……今年4月,陈老师光荣退休,赓即加入学校关工委,为青年教师引路,为青少年护航,5月又参加编纂雅安市政协志,为地方文化建设续热。他还是忙,忙得很开心。对于接到的校园活动邀约,总是乐呵接受,从不缺席,他说,喜欢学校里蓬勃上进的氛围……

他以自己的获奖论文《孔子的教育思想与创新教育》为引,将“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融入现代课堂,致力推动青年教师创新课程设计、提升教学质量。他说:“教育是根的事业,唯有扎根时代、创新实践,才能枝繁叶茂。”

现在说起这“一厘米”,陈老师更愿将它视为一种警醒:当目标达成时,需警惕一厘米的懈怠;当超越目标时,需铭记一厘米的谦卑。他常对学生和青年教师说:“这一厘米,是冲锋的渴望,是居安思危的清醒,更是教育传承的使命。唯有以‘终身学习’的态度拥抱新技术、新模式,才能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共生共荣。”

这一厘米,是时代到未来的接力,是以创新丈量的强国之路。


以“一厘米”为名,续写强国华章

以一厘米为尺,可丈量理想的深度;以一厘米为桥,可连接代际的温暖;以一厘米为火,可点燃创新的星河。

陈明老师的故事,是无数“五老”群体的写照:他们用一生诠释“一厘米”的哲学——既是个人奋斗的刻度,也是民族复兴的微光。

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征程中,青年一代需接过“一厘米”的火炬:以坚韧跨越苦难,以理解温暖人心,以创新引领未来。唯有如此,方能将“一厘米”的微光汇聚成星河,照亮教育强国的壮阔征途。

微光成炬,咫尺亦千里。

经开区校区:四川雅安经济开发区学道街659号 

青年路校区: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和平中路1号  

育才路校区: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育才路130号

联系方式

地址:雅安经济开发区学道街659号 

邮编:625100         招生热线:0835-2241840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视频号

Copyright © 雅安职业技术学院版权所有 雅公网安备5118010003号 蜀ICP备05017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