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工作室:推进“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探索“三色”融入·多元融合·浸润养成”大思政课育人实践新路径

信息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任虹静 郭英才 审核:郭英才 发布日期:2025-01-13 点击数:


近年来,学校积极推进教师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工作,对标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的建设要求和新时代高校党建“双创”工作重点任务要求,着力把教师党支部书记培养成新时代学校党建和业务双融合、双促进的中坚骨干力量。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工作室,按照“1个品牌、2个遵循、3个阵地、4个创新、5大行动”建设思路,着力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有为的“五型 ”党员教师队伍,促进党建和业务双融合、双促进、双提高,持续以高质量党建促进新时代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创新打造“大思政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师生头脑,探索出一条“‘三色’融入·多元融合·浸润养成”的大思政育人工作路径,不断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聚合三色育人,融入“大思政”课堂

挖掘发挥地方丰富育人资源,融合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蕴含的丰富红色、蓝色、绿色“大资源”,打造“三色铸魂”党建工作品牌,激发学生服务地方发展的热情和责任感,培育青年学生振兴乡村服务人民情怀,推动了大学生深入基层、服务乡村的实践能力。

1.聚焦红色铸魂,擦亮底色

学校坚持深耕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依托校级“红色文化研究”高层次人才工作室、“思政课教师红色研修基地”,选取在党史中的重大事件,如“湘江战役”“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彝海结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深度挖掘民族地区赓续红色基因、助力乡村振兴的宝贵文化资源,开发制作《陈云出川》《彝海结盟谱新篇》《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石榴花开别样红》《赓续红医精神 筑梦健康中国》《对党忠诚筑牢信仰之基》等微课10余讲,其中《艰巨的使命,特殊的使命——陈云出川》党史微课入选全国高职高专思政联盟“职业院校百名名师讲党史”活动,师生携手打造舞台剧的《陈云出川》并在全国性、区域性多个会议展演,运用生动、丰富、亲和的教学资源手段,以革命前辈“坚守信念、忠于理想、坚持斗争、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涵养初心,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培养学生“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的初心使命。

2.聚焦蓝色启智,凸显特色

坚持“思政课程+专业课程”协同育人,依托1个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个,组织41位思政课老师分别对接7个二级学院31个教研室,协同完成课程思政案例80余个,建成校级课程思政案例库,持续将乡村振兴的伟大成就、典型案例、技术成果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将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医学生“敬佑生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职业初心,师范生“学高为师 身正则范”的职业要求等等蓝色元素融入思政课程。同时依托国家级、省级实训基地,乡村振兴学院、社区学院、健康产业学院、数据湖学院,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专业+思政”实践平台,如组织学生赴民族地区参与田间地头科研与技术指导工作,塑造学生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娴熟的专业技能+丰富的专业实践+服务基层的初心”的价值追求,深化专业特色、思政课程与经济社会发展同向同行。

3.聚焦绿色创新,增添亮色

着力将“生命、生态、生机”融入思政教育,充分结合以大健康专业集群为优势,智能制造、大数据、早期教育、财经、旅游等各类专业群协同发展的特点,依托思政课教师绿色研修基地、省级生命科学与健康教育科普基地,深度挖掘民族地区丰富的生态文明资源、创新人才资源、乡土文化资源融入课程,对学生进行“生命健康”“生态文明”“创新创业”为主题的“绿色”文化教育,开展“国际熊猫日”熊猫文化进校园公益讲座等活动,积极探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校园的有效路径与育人机制,举办医学生人文教育春播行动公益巡讲活动,引导广大医学生树立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

二、实施多元融合,赋能“大思政”课堂

工作室支部班子成员带头,多次召开思政育人工作研讨会议,引领全体党员教师将乡村振兴融入“大思政课”建设,不断加大对地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挖掘力度,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融合,共同打造大思政育人矩阵。

1.活用“大资源”,推动“小故事”与“大时代”有机融合

以“思政+专业”双线并进为主线,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之中,将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社会发展需求纳入“大思政课”的设计,充分利用地方“三色”的丰富资源,以乡村振兴中发展村、古路村、三河村、闽宁镇等典型“小缩影”“小切口”体现“大主题”,以“小故事”展现“大时代”的变迁,编写出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实践教程)》、校本教材《筑梦·初心——红色文化书法作品集》,开发制作了《发展村里探发展,绿水青山藏“金银”》《花开高原暖人心 职教点亮抚平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恢宏时代蓝图里如何定位人生坐标》等微课 10 余讲,并在地方媒体、公众平台展播,让学生在感悟个体命运、个体价值的同时,深刻理解时代的脉搏。

2.善用“大先生”,推动“小讲台”与“大能量”有机融合

基于双师型思政教师培养,形成以省级课程思政示范团队为支撑,以教学名师、专业教师、行业导师、朋辈力量等为引领的师资库。邀请领导干部、教学名师、行业专家、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等为青年学生上思政课,如特邀革命烈士后人林琳、全国脱贫攻坚楷模三河村第一书记李凯、全国人大代表骆云莲、古路村党支部书记郑望春、国际知名茶艺师王霏、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获奖学生等走进思政课

堂,充分发挥其在工作实践、生活阅历等方面的优势和榜样示范作用,让“小讲台”释放出“大能量”,激发学生技能报国的使命担当,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

3.汇聚“大合力”,推动“小课堂”与“大社会”有机融合

立足“强技能、重实践”的人才培养要求和服务乡村振兴的发展需要,突出职业素养、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培养,整合育人载体,拓展实践路径。坚持虚拟和现实结合、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以虚拟网络、VR、AR等信息化技术赋能思政课实践教学;深化“校内+校外”双域联动,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整合校史馆、校内人体生命科学馆、中医文化馆资源,与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

践教学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市博物馆、市文化馆、市科技馆、专业实践基地等 40 余个基地合作,构建由“点”到“线”、聚“面”成“体”,“面”“面”俱到、多“体”联动的思政教育场景,开展“行走的大思政课堂”,将“小课堂”拓展到“大社会”,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参与感,打造协同育人“生态圈”。

4.培养“大人格”,推动“小实践”与“大情怀”有机融合

以项目驱动“菜单式”培养的方式,构建“课程+活动”双轮驱动模式,将思政课程与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紧密结合,形成虚实融合理实一体的实践教育体系,构建实践教学新模式,开展了师生“同上思政第一课”“二十岁遇上二十大”“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扎实推进课堂叙事式教学、平台情景式教学、基地体验式教学和网络延展式教学“四位一体”的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实施,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参与感、责任感,促进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大情怀”,成为爱国爱党、情系乡村的高素质人才,为民族地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实现浸润养成,升华“大思政”课堂

工作室成员积极发挥思政课堂主渠道、主阵地作用,选取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案例融入各门思政课教学,融入专业课程形成课程思政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和启迪;将“我的家乡变迁”“乡村志愿服务”“榜样的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主题内容纳入实践课,将暑期红色夏令营,“推普活动进学校、急救科普进村居、调查科研进藏区”暑期三下乡,送技下乡、电商助农等活动纳入“大思政课”实践,构建“大资源-大先生-大合力-大人格”的多元融合机制,以“大思政”课堂实现青年学生“大视野、大格局、大情怀、大本领”的浸润养成,使学生在参与中感悟、在实践中成长,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激发爱国热情和报国之志,引导激发青年学生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用担当和尽责展现青春风采,既实现自己的青春梦、人生梦,更用青春奋斗汇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工作室强化“五个引领”(“党建+思想引领”“党建+人才队伍”“党建+人才培养”“党建+教学科研”“党建+社会服务”),推动落实党建工作与事业发展融合到位,不断取得新成果。近年来,党员教师参加省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省思政课精彩一课等比赛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获市级一等奖2项,校级获奖12项;教师授课入选四川省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示范课2讲,立项省厅级、校级课题20余项;教师团队撰写典型案例入选省级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项目并已推报教育部;团队作品入选教育部第九届高校廉洁教育系列活动之“一校一金句”网络微课;指导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比赛,2023年获省级一等奖2项,2024年获全国一等奖1项;积极发挥工作室社会服务作用,承办雪山草地红色夏令营,组织教师到监狱、戒毒所等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心理讲座等活动,对社区、乡镇、农村等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各类活动累计覆盖受众超8000余人。


经开区校区:四川雅安经济开发区学道街659号 

青年路校区: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和平中路1号  

育才路校区: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育才路130号

联系方式

地址:雅安经济开发区学道街659号 

邮编:625100         招生热线:0835-2241840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视频号

Copyright © 雅安职业技术学院版权所有 雅公网安备5118010003号 蜀ICP备05017911号